bokee.net

博客

正文 更多文章

庐山砚人草堂印象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庐山砚人草堂印象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左东林

今年秋天,我偶然间走进了庐山砚人草堂,并为之一振。在庸俗、低俗、媚俗文化之风盛行的当今,庐山砚人草堂却把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粹——庐山金星砚,做得如此精致、如此高雅、如此大气,让我赞叹不已。“草堂”不大,仅有四五十平方米的样子,进门便看见一幅堂主手书的对联:
品茗泉堪煮
观石砚欲言
对联挂在“草堂”两边醒目的位置。“草堂”的“正座”摆放着镇堂之宝——金星龙砚。金星龙砚长一百二十厘米,宽八十厘米。龙砚的四周盘桓着十八条神态各异的游龙,号称“群龙争霸”,砚池的中央篆刻着一幅中国地图。据介绍,龙砚由二位雕刻大师花费一百个日夜才创作而成。
“草堂”里古色古香,其中摆满了各式各样珍贵的石头和石砚。石砚大多为有名的庐山金星石制作。有的石砚上篆刻着名家的题字、题画,每一款都是孤品,是很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。我看着风格各异的宝石,犹如漫步在中国古老文化的艺术殿堂。我仿佛看到了“书圣”王羲之在鹅池边上临贴的生动场景——几只白雪公主般的白鹅在池中快乐地表演,一会儿引颈高唱,一会儿翩翩起舞,一会儿自由嬉戏,王羲之则一手捻须,一手捉笔,创作灵感犹然而生。我想,要是让我重组一下时空,把王羲之请到庐山砚人草堂,面对庐山金星龙砚,笑看群龙狂舞,老人家把酒临风,泼墨挥毫,那又是一幅怎样的千古名篇问世啊。
据传,金星砚诞生和陶渊明分不开。一千五百年前,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隐居故里后,经常徜徉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之间。一天在星子县横塘镇的驼岭山下发现一块青石,上嵌点点金星,他欣喜不已,自制成砚。从此,他灵感所至,便用此砚挥毫泼墨,吟诗作赋,佳作不断,成为一代田园诗大家。陶渊明的诗篇,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“相继而至,寻石问砚”。金星砚从此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案头宠物。唐代大诗人李白,天宝年间,曾两次游历庐山,一次游到庐山南麓秀峰黄岩瀑布下,诗兴大发,饱蘸金星之墨挥毫写下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的*诗篇。唐翰元和年间,白居易被贬江州,因仰慕陶渊明人品,特意来到星子,寻找陶公故居——栗里陶村,瞻仰遗迹,看望陶氏族人。当得知金星砚为陶渊明所首创,钟爱倍至,常带在身边,随后写下《访陶公旧宅》,并效仿陶体写诗十六篇。南宋理学创始人朱熹,淳熙年间曾任南康知军,任职期间重教兴学,修复白鹿洞书院,新建陶渊明醉石馆。朱熹对陶渊明所创的金星砚更是大加颂扬,曾写诗道:“醉扶篱权少盘垣,回绕烟箩手自扪,此石已经无问处,只因来自太微恒。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我国*部砚池专著的作者——米芾,对金星砚颇有研究,评价甚高。元丰三年,米芾再次游览庐山秀峰,用金星砚发墨留下“*山”、“青玉峡”、“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”等墨宝,试笔后又写下《砚赞》,曰:“金星宋砚,其质坚丽,哈气成云,蓄水不凅,墨书于纸,鲜艳夺目”。权威定论,从此奠定了金星砚自宋以来,一直奉为我国名砚的历史地位。北宋皇帝宋徽宗南巡时来到秀峰,喜得此砚,大笔一挥写下“砚中之魁”。并正式赐名“金星宋砚”,封为国砚。
在庐山砚人草堂,我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,而是有灵气、通人性、会说话的宝物。我看着石砚流连忘返,我仿佛在和堂主对话,聆听《高山流水》之音。这时,我又想起了清朝中叶金星砚兴盛的画面,星子古城那一排排专营砚台的店铺,让星子“砚池街”一时名扬全国。金星砚不愧为是星子文化底蕴厚重的见证啊。民国时期砚雕艺人魏瑞和创作的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和“犀牛望月”二砚,一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拿下了铜奖。
“陶令不知何处去,桃花源里可耕田?”历史沧桑巨变,故地早已换了人间,星子古城的“砚池街”也已经成为陈迹。我在星子古城转了一圈,街面上都是现代店铺,其中化妆品超市、美容美发厅和足浴坊,等等,到处都有,可是一个像样的书店、砚池店却难得一见。原来,在物质文明大大提高的今天,人们重视了贴在头上的脸面,重视了立地行走的双脚,却忽略了文化,忽略了心灵。社会的发展总是周而复始,有兴盛就有衰落,衰落过后又开始兴盛。庐山砚人草堂是不是星子古城“砚池街”的活化石?当我在星子古城白鹿大道见到了庐山砚人草堂的那一刻,就像当年一名科考队员在四川的原始森林发现了大熊猫一样,无比兴奋。这不是文化的周而复始,开始兴盛的兆头吗?我自以为本人也算半个文化人,我也极为想为家乡文化的事情出一点点力,做一点点什么——我对“草堂”堂主黄心庐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。
我和黄心庐是读九江师范时期的同班同学,那时我们同住一个寝室。记得三十一年前,他是那么热钟于研究诗词及书法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。那时在云山读书,晚饭后我们常常在一起散步,记得他总是一边散步一边背诵《红楼梦》,他把《红楼梦》里的诗词背得滚瓜烂熟。我试探性地问他《红楼梦》能背多少章回,他轻松地说能背二十回。我当时听错了,惊讶地说:“哇,你能背诵《红楼梦》两个章回?”他笑了笑,没有纠正我的错误,而是说:“我争取背下《红楼梦》一百二十回,这部书太吸引我了。”其实,更让他陶醉的是书法,他每天练习书法二三个小时,在九江师范的两年学习期间,他一天也没有间断书法练习。我们在一起谈论*多的是王羲之、欧阳询、颜真卿、米芾、黄庭坚等历代书法大家,因为我也是文学和书法爱好者。黄心庐的学习精神令我感动。至今,我还清楚地记得他说话时常冒出“之乎者也”,背诵诗文时总是摇头晃脑的样子。
黄心庐参加工作后,无论是教书还是从政,他都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。所以,我特别了解堂主、理解堂主,更赞赏堂主。因为“草堂”就是堂主的精神寄托,“草堂”的个性就是堂主的个性,“草堂”的灵魂就是堂主的灵魂。在这个浮躁的社会,难得堂主有这样一颗明净的心。
在人生的旅途中,你如果觉得累了、烦了、厌了,你就到庐山砚人草堂走一走吧,这里也许是你心灵的驿站
文章原载2012.10.25《九江日报》花径副刊,标题和内容有改动

 

 

分享到:

上一篇:
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