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记:2016年11月4日《衡水日报》发散文一篇(网上搜得)

字体大小: 余春明 发表于 2020-05-31 11:22  评论0条  阅读165998次 

 

当前位置: 主页 > 文娱 > 衡水文艺 >
忆挑坝(余春明)
时间:2016-11-04 09:19   来源:衡水新闻网-衡水日报
衡水日报新闻热线:0318-2073456    衡水晚报新闻热线:0318-2065067、2061234
 

  大集体时期,社员除了农业生产外,还有一项重要任务,就是兴修水利——修坝。每年的下半年,晚稻收割完成,油菜播种后,县里就会组织各公社社员集中挑坝。有的是蓄水的水库,有的是防洪大坝。公社、大队也会修中小型水利工程。俗话说:“修渠如修仓,储水如储粮。”水对农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。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”,这是当时家喻户晓、妇孺皆知的口号。
  秋冬两季,干旱少雨,社员忙完农活后,就要带上被褥,拿好挑坝用的锄头、铁锹、土篼和扁担之类工具,准备好社员吃的粮食和蔬菜,踏上挑坝的征途。如果是在本地或临近公社,可以早出晚归;如果路途遥远,就需在附近村庄或工地上搭公棚住宿。条件地艰苦,可想而知。
  那时,机械化根本谈不上,早期连压土机都没有,更别说挖土机了,全靠人工一锹一锹地铲,一担一担地往坝上挑,挑上来的土倒到指定的地点。夯实的工作也靠人力用木榔头砸实。坝开始修时,没有坡度或坡度不大,挑土上来不很吃力;一旦修到一定的高度,挑土的难度就加大了。挑着满满的两篼土,虽说只有六七十斤,但要爬上高高的坝面,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,更何况不是一两天,而是要挑十几天,甚至一两个月。
  人们形容当年修坝是“大兵团作战”“人海战术”,确实如此。我们县*长的拦洪大坝有四五里长,汇聚了全县几万劳动力。当时每个小分队*少有一面红旗,大队和公社更是有写着本单位名字的各种颜色的彩旗。总指挥部的广播喇叭装到了大坝工地上,革命歌曲和宣传先进的报道响彻云霄。工地上真正是人山人海,红旗飘扬,歌声嘹亮,人们干劲十足,斗志昂扬,好一派你追我赶、热气腾腾的热闹景象。这种场面,在现代化程度很高的今天,很难感受得到。
  人多,得要统一的指挥和管理,否则就会窝工,完不成任务。指挥部先以公社为单位将大坝分为几段,公社又按大队分为几小段,大队再按小队分任务,小队才是*基本的劳动单位。每个小队都有自己的取土范围,在自己的取土区域打土方潭。装土的人一般用锹铲,但若是碰到取土区土壤板结,就需要先用锄头挖,再用锹铲。无论是装土还是挑土,都不是件容易事。小队采用计筹的方法,一天算总账,记工分。所谓计筹就是在坝上坐一个人发放盖用小队公章的小硬纸片,一张代表一担,装土的人按同等劳力靠。这就避免了偷懒的现象,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。总指挥部不管具体挖了多少土方,坝上完成了任务就行。
  还有一种分配任务的方法,一般是公社或大队修筑的中小型水坝,那就是先预计共需要多少土方,然后分配到每个社员头上,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完成。这是联产承包、责任田到人时的做法,有责任田的都有土方任务。于是,家家户户、男女老少齐上阵,碰上星期天学生放学了,在单位上班的人休假了,都会赶回家来帮忙。组织者收“地方”,即按取土的土方潭体积大小来收方。取土者尽量将土方潭挖得方正齐整,留下*高的一面作为验收测量的标准。这样难免就会有土方不是实际量的情况,有人会投机取巧。那么预计的土方总数就完不成大坝,组织者只好按人头再增加土方任务。
  早期县里组织“大兵团作战”时,我还小,正在学校读书,没有参加。但从父母和村里人早出晚归、风尘仆仆中可感受到。特别是在隆冬腊月,为了抢在春节前完成任务,即使大雪纷飞,也要挑坝。听妻子说,当年她在娘家还是半大女孩就参加了挑坝,下雪时额头上的刘海都结了冰,脚下被冻了的泥土直打滑,辛苦自不必说。后来,我在村小任代课老师,有责任田,星期天就会同妻子一起挑坝,才真正尝到了个中苦味。一天下来,晚上躺在床上,浑身的骨头简直散了架,几天都恢复不了。
  这些水利设施当年确保了农业生产大丰收,至今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大小水库的灌溉作用,则更是功不可没。如今,每当看到围堰和水库中碧波荡漾的水面时,我眼前就会浮现出那远逝而又难忘的岁月。   
            余春明
 
(责任编辑:wat)
分享到:

余春明


湖口县
  • 加关注
  • 发消息
  • 给我留言
精彩阅读尽在行业汇
我们每天从博客投稿和编辑推荐的文章中,把8uy7aC精华部分出版成行业汇,让你8uy7az时间阅读到8uy7aC新鲜8uy7aC精彩的文章。赶快投稿,你的文章也将会发表在行业汇中。